“Code Master”的养成路
从初中开始,我的同学对我的评价一直都是 “Computer Master” ,应该是源自于,当时同龄人带到图书角的书基本上都是小说,而我带的是一本 C 语言的入门书。那本书在读书课上总是没有人看,想想也是,那种书除了我怎么可能会有人看!那个时候的我,折腾电脑的水平比同学要高上不少,当时的班主任啦,任课老师啦,也经常把我叫到办公室,让我帮忙做 Excel 表格,或者仅仅只是帮老师打字。久而久之,“电脑大师”这个奇怪的称号就一直伴随着我。
和电脑的不解之缘是在小学的时候:那个时候,B 站上有一个所谓的“病毒区”,就是一些类似于 MEMZ 彩虹猫 、芦苇病毒、熊猫烧香之类的,在虚拟机里跑起来录个屏,或者是再装上一些杀软,看这些病毒和杀软的搏斗结果如何如何。当时因为好奇,我的 U 盘里几乎有一半的空间都是那些病毒。
当时我们学校的机房里的电脑非常非常古老, CPU 似乎是赛扬单核的,内存足足有 512MB 之多,跑的是 Windows XP (据说 winXP 能在 64MB 的内存的机器上顺利的跑起来,恐怖如斯) ,那个时候,小学的计算机老师似乎发现了我有相关的天赋,所以也偶尔会教我一些其他的东西,这使我对于计算机的兴趣更加浓厚了起来。
不过说实话,我小学,家里的电脑只有一台古早的 win98 的甚至使用软件启动的老电脑(没错,即使在那个时候,我也觉得那个电脑很老了),当时上面有一款叫做 Jazz 2 的游戏,中文名似乎是叫爵士兔 2 ,我到现在也很难想象,同龄人接触电脑大多都是 winXP ,新一点的 win7 都出来了,但是我居然是因为一台古早的,随便晃晃鼠标都有可能让电脑直接蓝屏钙的 win98 启蒙的,这真的很奇怪,也许我和电脑之间真的有什么不解之缘?
大概是小学六年级吧,我收到了来自我的姐姐的礼物,一本《从零开始学 C 语言》。嗯,虽然是我自己要求的。这本书对于当时,什么编程基础、计算机基础都没有的我,还是太高端了。不过我居然自己硬着头皮啃完了大部分内容,还用 C 实现了一个简单的对话机器人,虽然说现在生成式 AI 生成的文本已经足够震撼到我了,但是在当年,独立实现一个这样的小机器人,还是非常有成就感的。
初中的时候,我才接触到 Python ,也是因为我家里一直因为什么学习啦成绩啦之类的问题,我家一直没有安装宽带,导致我初中的时候才知道居然有这么方便好用的语言,只需要调库,就可以完成几乎我想做的所有事情。不过我没用Python做什么东西出来,因为初中开始,压力就莫名大了起来。拉不完的二胡练习曲,写不完的作业,追不上的学校前三名,还有体测时跑不动的我。
不过,初中时期的我,学到了另外的东西—— office 三件套。也许是因为我在某次意外展露了我的能力,被老师捉去当了三年帕鲁,做 word 文档,用 Excel 排考试座位表,用 PPT 做同学的回忆录相册。现在想来,我的天赋可能是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运用比较快吧。
高中……不堪回首,过。